要能創新思考,就要跳脫這個框




生活中存在許多隱形的框架,這些框架會制約思考,導致無法創新與改變。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的過日子,其實很多行為與思考是被規範住的,但我們經常忘記去思考或懶得去思考,導致這些規範的存在被我們忽略,而身陷這些規範卻不自知。

生活中的框架有哪些呢?舉凡較為易見的:工作內容、公司制度、學校上下課制度、課程內容.......這些都是我們若為留心即可察覺到的。但凡:一周七天、固定的工作時間、社會期待、家庭組成......等等,都難以察覺。

但我們存在這樣的運作體系下,有想過這些框框是怎麼被畫出來的嗎?

框架其實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被灌輸進來的。框架首先被社會大眾所接受,接著學校與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即告訴我們這些思想,因此我們的大腦認為這些事情存在的樣貌就是如此。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,社會就是如此地運作著,人們並沒有去更深度的探索這些規範的背後成因。若你是一個已社會化的人,活在這樣的規範下,會覺得很安全也很自在。但是,要探索這些規範的成因卻需要大量的觀察與思考上的跳脫。

這些規範與制度的存在可能是為了方便管理,同時讓社會可以和諧地持續運作。例如,當大家同一時間都在辦公室,老闆就容易找到負責人,也方便團體開會與討論。當一個社會的工作時間都是週一到週五,我們、供應商和客戶同時在上班,就可以快速處理事情。另一個例子,若我們22歲從大學畢業,找到一份妥當的工作,30歲以前與交往3年的對象結婚,我想這個社會不會對你有太多意見與指指點點,這條路是大部分的人走的,在台灣社會的觀念下,這樣的走法很妥當。

但是,當你能識別框架的運作時,就可以自如地跳脫它了。要能跳脫框架,我們要進行的只是反面思考與不斷追問自己,如果一周不是工作五天呢?如果是彈性上下班制度呢?看看那些40歲以後才結婚的人,他們會面臨怎樣不同的考驗或享有什麼好處?這樣不斷地追問可以逼迫自己去尋求答案,逼迫自己用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。

舉固定上下班的例子來說,首先要思考的是「為何要固定上下班時間?」接著會發現這個制度有方便管理的目的。但就員工的角度,如果我的工作老早就做完了,為何還要待在辦公室?這時候這個制度就不是那麼完善了。然而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?當我再深入思考之後,領悟到了一件事──固定上下班時間是工業化時代留下的產物。因為當時的工作如生產線,固定時間就會有固定產量,一個人工作一小時可以做出10個產品,一天8小時就可以做出80個產品,工作時間與產量是呈正比的。

但這個制度到了現在還適用嗎?恐怕不見得。現在有越來越多工作是知識型,或者創意型,這些工作沒有辦法套入固定時間就有固定產量的公式。反而是愈多的彈性空間,他們才能有更多的能量,讓產能更巨大,帶來加乘般的效益。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,若我們恪守朝九晚五的工時制度,是否反而成為了進步的絆腳石?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。

因此,我們不能缺少對生活的反思能力,若缺少了反思,我們可能會一輩子活在他人制定好的框架裡,甚至不知道自己這麼生活的原因!識別框架的存在,思考它的成因,進而跳脫出來,尋找更好的解方。如此一來,生活就可以過得更彈性與自在,創新與改變也只是順其自然的產物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