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偉大的小說家強納森.法蘭岑─《修正》寫了一個不會表達愛的家






《修正》這本達 600 多頁的小說,被譽為美國偉大的作品,想在記憶還深刻的時候,寫下關於這本書的想法。

這本書其實是意外訂購的,原本在查關於討論自由議題的書,結果找到了強納森.法蘭岑的小說《自由》,寫的是關於愛。接著就發現了他出版《自由》之前的這本《修正》,寫的是關於家庭。被一些寫得很浮誇的推薦文吸引,於是兩本書就這樣被我放進購物車了。

雖然《修正》這本達 600 多頁的書,很厚,但讀起來不吃力,每個角色遁入他的內心,從過去到現在的人生事件交代的清清楚楚,和其他角色的互動也有許多琢磨,畢竟這就是一本在講家庭關係的書,不同角色的互動關係很多元,在閱讀上有滿滿的新鮮感。

角色的內心戲是整部小說很重要的部分。我覺得,其實故事裡每個角色都很痛苦地活著,不是互相地情緒勒索,就是很固執自我,導致另一個人受到傷害。或是,永遠嫌東嫌西不滿足於自己和其他人。

我覺得,強納森.法蘭岑寫了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家庭,不會表達愛的家庭。


爸爸是固執的驢,堅強又自律
爸爸艾爾是個固執又內斂,不會表達自己感受,卻又想維持父親尊嚴的角色。在他可以工作的日子,工作表現優秀、有條不紊、負責任,孜孜矻矻地前進,就像一頭扛著重物爬山的驢子,眼前只有掛著的紅蘿蔔,不見其他山路上的風景。

他對鐵道了解,對科學實驗著迷,頭腦清晰又思緒清楚,但這樣有尊嚴的樣子,卻在他生病之後瓦解。雙手雙腳不聽使喚,吃東西掉滿地,出現幻覺,小便失禁,還要用不協調的手腳幫自己浣腸,對他來說是很痛苦的。又加上他寧願自己忍受,也不要把痛苦或自己的脆弱說出來,變得只能使喚他老婆依妮絲,用的卻是主管命令下屬的方式。

我記得,只有在一小段,我看到了作者描寫艾爾比較內心深層的,也渴望被愛的那一面。就是他出差回家,身心都很累,但希望依妮德能對他展現關心、溫柔、安慰,很簡短的描寫。但是,可惜地,他不會表達,展現出來的還是命令與冷漠,好像依妮德照顧家裡都是應該的,沒有表現任何憐憫與感激。當然,當依妮德被這樣對待,她更不會回報艾爾溫柔與安慰。

艾爾的愛與溫柔,只有讀者看的到,對小說裡艾爾的家人:依妮德、蓋瑞、齊普、丹妮絲來說,幾乎無法察覺。


鬧劇在二兒子身上上演,卻有點兒浪漫
二兒子齊普,很意外地受到父母特別的喜愛,我在猜測可能是因為他不奉行父母的規則,比較做自己的關係吧!他不會像哥哥蓋瑞一樣,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才能感覺自己的存在,在齊普的人生路上,前段部分走著走著,也意外地達成了母親的期望,成為一個厲害且為人稱羨的教授。

但他其實沒有要用這些成就去討好父母的意思。他是最違背命令的那一個,最不被母親依妮德情緒勒索的那一個,但卻是家裡當中,最懂得聆聽,最不固執的那一個。也許是這個原因,讓妹妹丹妮絲覺得可以跟二哥傾訴自己,讓父親覺得可以向齊普尋求幫忙,因此成為家裡比較被喜愛的孩子。唯一討厭齊普的大概是大哥蓋瑞。

齊普的職業發展和戀情發展,就像他後來自己發現的,根本是齣「鬧劇」,各式各樣的荒腔走板,沒有所謂正當道路,似乎也沒有關乎道德,他就是跟著命運走,命運的潮流帶他去哪就去哪,一度荒唐地像潑出去回不來的水。

但我覺得,他的行為其實都有愛的成分在,是很浪漫的一個人。


大哥肩上是沉重的期許,成功上有著憂鬱陰影
大哥蓋瑞,我覺得就像大部分家裡的大孩子,比較負責任又渴望得到父母認同。小時候的蓋瑞表現得很好、很乖,為了得到父親的誇獎,積極地做勞作、背乘法表,學游泳也要游得像海豚一樣活耀。這些心理狀態,跟他長大後追隨成就應該有很大的關聯,渴望自己是眾人的焦點,渴望得到最好的,渴望自己是贏家。

蓋瑞確實都得到了。他賺很多錢,擁有大房子,又有美麗身材苗條的老婆,他自己像個時尚的都市人,打扮有魅力又有成就。但他在自己的老婆和三個兒子相處的時候,卻又孤單得可以。他在無意識間仿照了爸爸艾爾的模式,對兒子像長官對下屬,不像媽媽那樣陪伴他們。而蓋瑞後來同樣喜歡把自己關在暗房裡,做自己的事,這點很像艾爾把自己關在小地下室。

但蓋瑞對老婆是既愛她,又無法違抗她,因為他需要她的愛,需要感覺老婆和他在同一陣線。我覺得蓋瑞對老婆的方式,有點像他對媽媽依妮德。蓋瑞看出了爸爸的固執對媽媽造成了多大的辛苦與困難,於是決定站在媽媽那邊,保護媽媽,為媽媽做事,但有些他不願意做的、不想做的,又無法拒絕媽媽一再的要求。就像他總是無法拒絕老婆那樣。



外表光鮮亮麗,但總暗地裡使壞的妹妹
妹妹丹妮絲我反而覺得像兩個哥哥的綜合體。她想要贏、想要站在上風、想要打扮的引人注目、想要證明自己有魅力,也在冥冥之中,變的很有成就,但私底下卻一直做著和齊普一樣,荒腔走板的事。大部分時候的丹妮絲是善良的、乖順的,卻有時候會突然想要越出常軌,展現不為人知的惡。

她工作表現良好,有成就的一面像哥哥蓋瑞,勾引有夫之婦,甚至勾引有婦之夫的荒誕行為卻像齊普。齊普是無心地、呆傻地掉落進愛情,但丹妮絲卻是被好勝心以及隱隱想作惡的動機驅使,藉著這種方式在暗底裡跟別人較勁。

丹妮絲也是家裡最幸運的那個,她是唯一有看到父親固執外表下溫柔的愛的那個。而且幸運地,是在父親幾乎喪失正常思考與語言表達之前,意外從父親意識混亂的口中得知。在那一刻,父親不被理解的退休決定,都變得合理了。那些讓依妮德再討厭不過,再無法認同的決定,原來都是為了保護小女兒丹妮絲。


媽媽以為自己是童話世界的主人翁,其實只是家裡抱怨不停的傭人
媽媽依妮德,可以說是我最不喜歡的角色。這個角色其實像很多傳統媽媽,活在傳統的觀念底下:希望小孩子成績好,未來有體面的工作,希望老公體貼愛她,又希望老公賺好多錢,讓她在鄰居之間有面子。但即使老公的工作已經不錯了,她還是可以雞蛋裡挑骨頭,挑出無數她不滿意的地方。她的眼睛,看出去的都是不好,但又愛在鄰居面前表現的什麼事都好好的,吹牛吹得不打草稿。

每次看到依妮德和孩子們互動的篇幅,我就覺得在看一篇情緒勒索的 case study。依妮德想要的,依妮德認為好的,就要老公和孩子們接受,也不想想老公和孩子們是不是真的需要,真的想要?總是拿著「我是為你好」的免死金牌來抵抗任何反對聲音。難怪這個家會不幸福也不快樂,因為父母給的都不是小孩想要的,只給了一堆自以為好的。

但是,換個角度看依妮德,就變得同情她起來。尚未結婚的她美貌數一數二,她的浪漫幻想如同一般少女,天真爛漫,單純想要一個可以貼心她的另一半,幸福快樂地過日子。可是偏偏,她嫁了一個壓抑溫柔的老公,一個不浪漫的老公,夠實際又夠固執到她怨念不斷,她的意見不被採納,她想要的愛一點也得不到,反而艾爾對工作與研究的愛,還比她得到的多。多麼令人心碎。於是,在艾爾被送到醫院度過最後的兩年,不用照顧老公的依妮德才好像活了起來,放下了抱怨與辛勞,和蓋瑞、齊普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。


人性的黑暗面
這部小說裡的角色,幾乎看不到他們真心的幸福,每個人都在抓取些什麼,飢渴、不滿、埋怨、要求、命令等等的情緒充斥。小說不只寫了一個充滿問題的家庭,也寫滿人性的黑暗。

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法國作家──紀優·穆索幾乎全系列的書,他的書就充滿人的療癒、善良、互相幫助、愛的特質。但確實,人是立體的,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,善的一面是無私,惡的一面則是自私的延伸。當一個人內在已經充足,可以感到滿足和感恩,我想,他就可能成為無私的人,以奉獻和幫助他人為樂。但是,如果自己本身就匱乏,根本沒有多餘的愛可以給,更不用談論付出,甚至還要向外不斷的抓取、掠奪,來滿足自己。

在看過一些強納森.法蘭岑的報導後,我覺得作家是很不簡單的。好的東西、善良的東西,其實不難寫。難的是寫些盡是醜陋的、自私的、問題的,因為這需要極大的勇氣才做得到,不只要面對醜陋,面對脆弱,更困難的是還要寫出來讓大眾觀賞。

強納森.法蘭岑對寫作的態度就很讓我欣賞,他認為作家應該要「忠於自己」。他在寫作的過程內心糾結,這本類似自傳性質的小說,揭露了太多他自己的遭遇與內心,要這麼寫出來攤在陽光下,就像整天用大聲公向大眾說著:「嘿,我有家庭但我外遇,因為我內心寂寞又憂鬱~」被世界界定為道德缺陷的、生病的東西,要怎麼端上檯面?

但是,再怎麼難堪的東西,只要是作者想表達的,我就覺得更有被寫下來的理由。因為,好的東西人人會寫,醜陋的東西多麼難得,又多麼稀少。況且,這世界本就多元,世界是立體的,人也是立體的,什麼角度的思想都存在,各式各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。這樣的世界才有趣不是嗎?


結尾的關係修正不代表就此結束
總地來說,這部小說很平實,很寫實,寫的就是一般的家庭可能會遇到的事。一個固執的父親,一個過度關心的媽媽,一個成功的大兒子,一個自我的二兒子,一個還在摸索自己的老么。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面向,都寫到了他們脆弱的地方,但最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進行了一些修正

蓋瑞在聖誕晚餐講出了真心話,在那一刻擺脫以往符合期待的兒子,真實表達了他內心的憤怒。齊普在外荒唐了一圈後,回到了老家才發現家裡的好,舊舊破爛的房子比紐約公寓或立陶宛大房子更美好。妹妹的部分我覺得跟父親牽扯在一起了。丹妮絲,是唯一發現父親死死緊抓的尊嚴底下的溫柔的孩子。而父親在快喪失思考的前夕,終於在孩子面前袒露自己的脆弱,自己當初不被理解的決定下,其實充滿了愛。媽媽依妮德的修正人生,則是到老公死去後才真正到來,所有抱怨與不滿都煙霧一般消失。

當然,家庭問題不會因為後面這一點點修正就完全被解決。這不是充滿美好結局的韓劇或童話,是寫實小說。每個家庭都有他美好的地方,同時也存在著惡,那些不美好的部分。但,這就是家庭,這就是人,很立體,擁有很多面向。如果沒有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,去關心一個人,看到的永遠就只有一個面,這樣不是很可惜嗎?他的善良,他的溫柔,他肩上的壓力,他的浪漫,都因為你只站在他的正面,而忽略了還有背面。

看了強納森.法蘭岑筆下的家庭,讓我也思考起自己的家庭。不能說我的家庭是最好或無可挑剔,但對我來說已經是最好且無可挑剔。就如同,我還是我,我已不是原來的我,但時時刻刻都是最好的我,這樣有趣的問題。



〈完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