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廳


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在寬闊的空間隨地綻放,黃色的燈光是為了刻意塑造出放鬆、溫暖的感覺,製作餐點或飲料的的聲音偶爾出現,打果汁的時候會嘎嘎嘎地發出熱鬧的聲響。這是咖啡廳,現代人的休憩場所。

不知道是否因為社會的進步,現代人才會在下午時段,貴婦般地跟三五好友聚在咖啡廳聊天聊是非。甚至現在演變成會攜帶著自己的書籍、電腦,安安靜靜地坐在角落工作。有時候獨自工作者會選擇窗邊的位置,讓工作的氛圍變成一種享受。

我覺得現代人是對自己很好且懂得讓自己享受的,至少在這一點上面,我們有了經濟上的餘裕,有了多餘的時間可以跟好友交流。

有時候,我對這樣的社會變遷深感訝異。我想像著住在高雄的阿嬤,年輕時應該只有打工生活,幫人家洗衣服,賺錢養家活口。總是記得阿嬤會在我高中或大學的年紀,大聲地說:「我在你這個年紀都已經工作了ㄋㄟ~」。是的,我好難想像這樣截然不同的生活。阿嬤想必也很難理解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可以花個幾百塊喝咖啡,或去吃個計算服務費後破五百塊的餐廳。阿嬤都覺得:「那ㄟ蝦貴~

咖啡廳變成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,讓我聯想到巴黎的藝術家。記得我大學快畢業的那一年,對藝術產生很高的興趣,讀了一些印象派相關的書籍,了解高更、梵谷、莫內、馬諦斯……等等作家的生平。當時的畫家和作家,都喜歡在咖啡廳討論自己對藝術的觀點,該怎麼作畫?藝術要反映些什麼?我私自猜測著他們的對話主題,我只知道這些藝術家各個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,會為對藝術的看法堅持己見。

台灣現代人的咖啡廳也會成為這樣的存在嗎?人們在這裡談論生活、在這裡洽談公事、在這裡看書沉澱心靈、在這裡帶著筆電兀自工作。只要一個舒適的場地,人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做自己想要的事,從生活中獲得一段放鬆的時光。咖啡廳成為一個具有生產力的場所,交織出熱烈七彩的火花。

這樣的社會現象轉變,背景搭配的是經濟狀況改變、消費習慣改變。整個社會的某些部份慢慢的變化。有時候,我會冒出一些擔憂:「會不會哪天我也像阿公阿嬤那樣,慢慢地到了社會的邊緣呢?」我曾想過〝淘汰〞這個詞,很寫實也很資本,但卻血淋淋地不帶有任何憐憫。不是很喜歡這個詞。也或許我不希望阿公阿嬤是被社會淘汰的老人,抑或我不想擔憂未來的我會被淘汰。

這樣的機制太殘忍。

我還年輕,還做著大多數年輕人都會做的事情,我也是咖啡廳愛好者,喜歡在咖啡廳和朋友閒聊,在咖啡廳做自己的事。如果社會的潮流在走,那我也是跟著隊伍前進的一人。這樣的我卻會擔心世界的潮流總有一天轉向一個我跟不上的方向,或者大腦已經跟不上步伐。暗自希望著這個想法有天可以被超脫。超脫出原先的理解或規則。

咖啡廳來了一大群人,吵吵嚷嚷地像是要辦什麼活動。我內心想著,人們交流的範圍越來越廣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、越來越複雜,好像內心又延伸出更多對社會的看法了。